• 政策文件
  • 学前教育特高项目
  • 工程师学院特高项目

关于公布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骨干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阶段评估情况的通知

时间:2023-06-30  分享:

 京教函〔2021〕462号

各区教委、各有关职业院校:

  根据《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骨干专业和实训基地(工程师学院和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市教委会同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对2019年立项的第一批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骨干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特高项目”)开展了阶段评估工作。经项目单位系统填报、专家评估审核、专家组实地考察、专家委员会研究,现将项目阶段评估情况通报如下:

一、评估总体情况

项目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对照任务书和建设方案,对项目建设工作进行梳理,结合阶段性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评估,从项目管理、经费投入、建设与成效、问题与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总结和深入分析,在项目平台系统完成项目基本情况、建设任务、标志性成果、经费支出情况、项目建设绩效、自评报告等内容的填报。特高项目专家分三组分别对所有特高院校、特高骨干专业和特高实训基地开展线上填报的材料和数据的全面评估审核。

市区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等部门,会同市教科院,带领专家团队,以及其他特高项目观摩交流团队,对部分特高项目开展实地入校考察。根据专家线上评估审核结果,按照问题导向原则,指导解决难点问题,交流学习经验做法,督促建设任务进度,指导提升建设质量,促进各特高项目高质量完成建设绩效目标任务。

二、评估内容及成效问题

(一)特高院校项目

截至2021年4月,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项目共投入资金7.39亿元,其中2020年投入4.33亿元,2021年截止到4月投入3.06亿元。项目总体进度符合预期。区属学校和行业委办局主管学校部分建设单位受财政经费投入影响滞后,以及国际交流、培训、考察调研等部分建设任务内容受外部因素影响滞后。

立项建设以来,各建设单位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建设,面向北京高精尖产业、城市运行、高品质民生需求,以党建为引领,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高水平精细化管理为支撑,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推进“三教”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发展,服务北京、辐射京津冀、融入国家战略,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建设项目较立项时:毕业生半年后就业对口率提升7.2个百分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提升1.2个百分点,职业类证书取证率提升8.93个百分点,“双师型”专业教师占比提升9.2个百分点,教学资源使用率提升11个百分点,学生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互联网+”“挑战杯”大赛数量增加231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基地数增加96个,实施“1+X”书证融通的课程数增加251门;国家级教师荣誉数量增加11人,教师参加全国教学能力大赛获奖数量增加96人;新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124个,发明专利等专利数量增加194个,年度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数增加313门,校企共同开发教材数增加133本,企业对学校捐赠设备总值增加2005万元,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增加92636人天,为企业技术服务年收入增加2219.66万元,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增加5136.98万元;主持(参与)研发国家专业标准、开发行业企业标准数量增加323个;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数量增加88个,开发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数量增加77个;入选国家规划教材41本,慕课数量增加684门,SPOC数量增加6690节,微课数量增加15066节;面向中小学、社区、企业等开发的课程数量增加273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增加13304人天,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培训增加22871人天,中小学职业体验增加278135人天;省级以上党建思政德育类先进数量增加185人,正式发文的学校治理制度文件数量增加540份。

同时,存在部分项目资金到位率低,影响建设进度及质量;项目建设绩效意识有待加强;各建设任务进展不够均衡、部分建设内容还需强化;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产出还需加强等问题。

各项目建设单位应在下阶段建设中加强市区财政及委办局间的沟通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后疫情时代的项目建设机制,强化项目绩效意识、健全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就建设中的问题查漏补缺、重点突破,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达成绩效。

(二)特高骨干专业项目

截至2021年4月,北京市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项目共投入资金4.01亿元,其中2020年投入2.06亿元,2021年截止到4月投入1.95亿元。项目总体进度符合预期。区属学校和行业委办局主管学校部分建设单位受财政经费投入影响滞后,以及国际交流、培训、考察调研等部分建设任务内容受外部因素影响滞后。

立项建设以来,各建设单位能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支撑重点产业与区域支柱产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的专业发展的可持续保障机制,校企紧密合作研制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数字技术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内容,建设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改革教材与教法,深化课堂革命,实施评价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发展,增强了职业教育适应性。

建设项目较立项时:专业与产业契合度提升5.6个百分点,毕业生半年后就业对口率提升3.5个百分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提升3.24个百分点,学生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满意度提升1.2个百分点,“双师型”专业教师占比提升5.8个百分点,教学资源使用率提升20.6个百分点。

学生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互联网+”“挑战杯”大赛数量增加66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基地数增加45个,实施“1+X”书证融通的课程数增加122门,学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78.9%;教师参加全国教学能力大赛获奖数量增加8人,教师参加北京教学能力大赛获奖数量增加61人;新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90个,工程师学院和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45个,发明专利等专利数量增加98个,校企共同开发教材数增加124本;入选国家规划教材29本,主编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数量增加124本;修订课程标准1070门,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数增加178门,主持(参与)国家在线开放课程数量增加22门;主持(参与)研发国家专业标准、开发行业企业标准数量增加60个,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数量增加47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数量增加72个,实训基地对校内外开放共享增加221730学时;面向中小学、社区、企业等开发的课程数量增加92门,为企业培训员工增加107162人天,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增加13304人天,社区培训增加3322人天,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培训增加40035人天。

同时,存在部分项目资金到位率低,影响建设进度及质量;项目建设绩效意识有待加强;各建设任务进展不够均衡、部分建设内容还需强化;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产出还需加强等问题。

各项目建设单位应在下阶段建设中加强市区财政及委办局间的沟通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后疫情时代的项目建设机制,强化项目绩效意识、健全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就建设中的问题查漏补缺、重点突破,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达成绩效。

(三)特高实训基地(两师)项目

截至2021年4月,北京市特色高水平实训基地(两师)项目共投入资金1.61亿元,其中市、区财政支持1.13亿元,企业投入0.36亿元,项目财政投入与企业投入比为3.14。项目总体进度符合预期。区属学校和行业委办局主管学校部分建设单位受财政经费投入影响滞后,部分企业投入受疫情和产业转型升级影响滞后。

项目全面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精神,紧密对接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围绕北京高精尖产业、高品质民生、城市运行发展需求,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充分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积极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校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了多元投入、多方共治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探索了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路径,形成了一批集人才培育、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教共同体,为新时期首都职业院校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提供了保障,为构建首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为加快发展首都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项目自建设以来,年度建设任务平均完成率为85.53%,三年绩效目标平均完成度为61.2%;惠及学生10007人,创新组织管理机制,成立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80个,整合优质资源293个,创新研制管理制度及规范文件201份,初步形成了多元投入、多方共治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共同打造了40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有997名专兼职优秀教师,平均年龄42.66岁,副高以上人员440名;“双师型”教师676名,承担86697课时教学任务,总课时平均占比为81.7%,整合企业优秀兼职教师400名,承担38364课时教学任务,总课时平均占比为28.76%,极大优化了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校企协同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研制产教融合特色人才培养方案74个,课程标准260个,合作开发产教融合型、技艺特色课程135门,开发1+X证书课程43门,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108本,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工作室育人特色教室150个,开发建设产教融合育人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21个。校企共同开发“课堂革命”案例48个,共同开发课程思政案例33个,校企共同建设虚拟仿真实训教学项目61个,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18个。合作开发企业员工培训包60个,为行业企业员工提供培训62866人次,开设企业专家、大师进校园讲堂活动270次,合作设计、举办学生社团活动364次,建立体现企业文化融入的育人制度规范64个。建立协同研发中心、技术工艺和产品中心31个,共建实验实训基地66个,合作完成横纵向课题研发、技艺革新85项,成果转化61项,主持(参与)研发国家专业标准、开发行业企业标准35项,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数量101项。

部分项目在学校层面的整体规划和推进力度不足,没有很好地将项目建设与学校“十四五”规划、提质培优任务紧密结合,项目建设任务进展不均衡,存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不够,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院校整合优质资源力度不够,项目资金到位率低,项目建设绩效意识弱,专业内涵提升不够,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产出不足等问题。

各项目建设单位在后期的建设推进中应紧密对接首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接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完善项目建设机制,加强与市区财政及委办局间的沟通协调,加大各方投入力度并优化投入结构配比;加大产教协同力度,强化项目建设内涵的点对点落实;强化项目绩效意识、健全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就建设中的问题查漏补缺、重点突破,加强对产教融合创新成果特色的提炼,注重标志性成果的培育,讲好首都产教融合故事,树立北京职教品牌。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各特高项目建设学校要继续对照任务书和建设方案,切实吸收阶段评估中专家组和市区各有关部门提出的建设意见,梳理后续工作规划,及时纠正、调整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清理绩效低下和建设停滞的项目,提升建设理念,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项目建设科学调适、有效整改,不断提升项目建设绩效和质量,确保如期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绩效目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21年9月7日